2014-4-28 16:32
LiLily_Li
順治帝寢內為何陪葬著17位格格?順治帝陵墓之謎
孝東陵內還葬有十七位格格。她們是京及格格、捏及呢格格,賽寶格格、邁及呢格格、厄音珠格格、額倫珠格格、梅格格、蘭格格、明珠格格、蘆耶格格、布三珠格格、阿母巴偏五格格,阿幾偏五格格、丹姐格格、秋格格、瑞格格和朱乃格格。她們號稱格格,實際上都是順治帝的妻妾。
孝陵是清世祖福臨的陵寢,作為東陵的首陵,孝陵的規模、建制無一不顯露出其天朝皇陵的無上威嚴與雄渾氣勢,令人嘆為觀止。
孝陵裡埋著一代“少年天子”,順治算是個情種,他對董鄂妃用情之深,天下有目共睹。董鄂妃無疑是個幸福的女人,連《清史稿》都給予“上眷之特厚,寵冠后宮”的定論來昭示後人。她所生的孩子被順治稱為“朕第一子也”,這個嬰兒只活了百余天就夭折了,死後竟被追封為“和碩榮親王”,足見其母何其受寵。董鄂妃也是紅顏薄命之人,兒子死後不久便香消玉殞,皇帝為此輟朝五日以慰哀思。時隔幾個月之後,年僅24歲的福臨駕崩,舉國震驚——難怪民間會傳說順治帝出家,這順治絕對是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好苗子,而他的董鄂妃更在老百姓的泱泱眾口代代相傳下穿鑿成了明末名妓董小宛,從而把一段本就淒美決絕的愛情故事又再版雕琢,重新演繹了一把。
董鄂妃,其實應該叫孝獻皇后,但是我們不這麼叫她,因為她不配。不配不是我們說的,是大清皇室說的。不給她系世祖諡號,就是她不配做皇后的證明。受恩寵沒地位,這是縱觀董鄂妃幸福之後唯一遺留的小小遺憾。
[img]http://www.qulishi.com/UploadFile/2014424114225292.jpg[/img]
相比董鄂妃三千寵愛於一身,順治的其他幾個女人自然就沒什麼好日子過了。孝陵裡陪伴順治的,除了董鄂妃,還有孝康皇后—— 康熙的生母,一個母憑子貴的典型。如果她沒生這個好兒子,如果她這個好兒子沒即位當上皇帝,想她是絕入不了孝陵地宮的。不能說順治生前對她沒一點兒感情,但是這點感情后來也全都用到董鄂妃身上去了。孝康死的也早,所以說不好怎麼慘。比她慘的,是孝惠皇后。
孝惠皇后埋在了孝東陵,算是清朝第一座皇后陵了,之所以沒有入孝陵,主要是因為她去世時已經是康熙五十六年了,並且喪葬制度也由火葬改為土葬,實在不宜再入孝陵,於是就在孝陵之東為其建了陵寢,曰孝東陵。孝惠這個皇后當的,真是如履薄冰,封她不過也只為了政治原因而已,從她當上皇后順治就開始對她橫挑鼻子豎挑眼,甚至一度讓她“停職反省”。要不是當時有孝莊在上頭拍闆說了算,孝惠這個皇后能不能當下去還真兩說著呢。在皇帝生前沒有得到一分愛,在皇帝死後守了半世寡,孝惠真是無處話淒涼啊。
不過話也得說回來,孝惠命苦在於當了五十六年寡婦,然而孝惠享福也在於當了五十六年寡婦。這五十六年她安安穩穩的做太后,榮華富貴自然不必說,康熙更是把她當親生母親一樣孝順,這多少是對孝惠身單影隻的一種補償吧。
比孝惠慘的,也是最慘的一個,是靜妃。
靜妃本該是順治真正的皇后。她是蒙古科爾沁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的女兒,博爾濟吉特氏,是孝莊的侄女,孝惠的姑姑,由當時的攝政王多爾袞做媒嫁給了順治帝。這個女孩子無疑是惹人喜愛的,史載“後麗而慧”,寥寥幾個字就勾畫出了一個美麗聰慧的身影。然而也許因為她履行的是一樁政治婚姻,也許還因為後來受多爾袞的牽連,也許更因為她是一個從來錦衣玉食千呵萬護的蒙古公主,她不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也不知道將會有何等慘淡悲涼的生活在等待著她,她成為了四個皇后裡最慘的一個。
這個皇后是如何廢的?真應了一句古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表面原因是說她奢侈,曾有記載說她因為吃飯的餐具中有一件不是金子做的就大發脾氣,而順治偏就是一個喜歡簡樸的人,所以兩個人到底過不到一塊兒去。順治自己卻說因為皇后無能所以要廢,他這個理由連下面的朝臣都有質疑,禮部員外郎孔允樾有這麼一番話來回應順治:“皇后正位三年,未聞失德,特以'無能'二字定廢嫡之案,何以服皇后之心?何以服天下後世之心?君後猶父母,父欲出母,即心知母過,猶涕泣以諫;況不知母過何事,安忍緘口而不為母請命?”是啊,都不知道有什麼錯,來個“莫須有”的罪名就不要人家了,大清皇后一國之母難道能說廢就廢?
然而順治就是要廢,鐵了心要廢,連孝莊都挽回不了。在侄女和兒子之間,在家務與國政之間,孝莊到底還是選擇的後者,於是有了順治這樣一紙詔書:
[img]http://www.qulishi.com/UploadFile/2014424114257393.jpg[/img]
自古立後皆慎重遴選,使可母儀天下。今後乃睿王於朕幼時因親定婚,未經選擇,宮閫參商已曆三載,事上御下,淑善難期,不足仰承宗廟之重。謹於八月二十五日奏聞皇太后,降為靜妃,改居側室。
用“未經選擇”打馬虎眼,蓋幾個大帽子,靜妃誕生了,這位世祖廢後從此便走出我們的視野,再也難尋踪跡,不僅任何史冊中再也沒有出現過她的名字,就連整個東陵裡都不知她魂歸何處。按理,雖即便是廢後,但好歹是靜妃,她應該葬在孝東陵裡才對,可是找遍孝東也沒有找到。孝東陵裡,除了孝惠皇后之外,還有28位順治的妃嬪,由於清初后妃制度還不完善,除了妃,較低等的妃嬪被稱呼成福晉和格格,這28個寶頂分別埋葬著7位妃4位福晉和17位格格,7位妃為恭靖妃、淑惠妃、端順妃、寧愨妃、恪妃、貞妃、悼妃;4為福晉為筆什赫額捏福晉、唐福晉、牛福晉、塞母肯額捏福晉;17位格格是京及格格、捏及呢格格、塞寶格格、邁及尼格格、厄音珠格格、額倫珠格格、梅格格、蘭格格、明珠格格、盧耶格格、布三珠格格、阿母巴偏五格格、阿幾格偏五格格、丹姐格格、秋格格、瑞格格、朱乃格格。
2014-4-28 16:33
LiLily_Li
順治帝清東陵為什麼沒被盜?
許多年來,清東陵遭到了以孫殿英為首的軍閥、土匪們的一次次殘目忍睹的洗劫,入葬的五位皇帝中的康熙、乾隆、咸豐、同治等四位皇帝陵寢地宮連同皇后嬪妃的陵園全部遭到盜掘和毀壞,而順治皇帝的孝陵成為所有陵寢中唯一沒有遭到盜掘的陵墓。因為所有的盜掘者都知道,順治皇帝地宮中那把扇子和一雙鞋子是不值得一盜掘的。
順治帝孝陵地宮是空的嗎?在清帝陵,經歷過幾次大規模的盜案:1901年,慈禧帶著光緒帝逃往西安,東陵當地的土匪以為清朝滅亡了,就把蘇嘛拉姑的墓給盜掘了。1924年到1926年,奉系軍閥張宗昌進入陵區,悍然砍伐了東陵區域內數百萬株蒼松翠柏。1928年,軍閥孫殿英盜掘了最為富有的乾隆裕陵和慈禧陵,價值連城的珍寶被洗劫一空。1945年,東陵地區土匪橫行,魚龍混雜,以張盡忠、王紹義為首的土匪盜掘了景陵、定陵、慈安陵等,帝王后妃的地宮被轟然炸開,拋棺揚屍的慘劇不斷上演。
這裡就有一個特例,那就是順治帝孝陵安然無恙,居然躲過一次又一次劫難。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守陵的研究人員進行了考證,歸納為以下原因:
一是地宮為空券。順治帝寵妃董鄂妃去世之後,順治帝萬念俱灰,看破紅塵,想出家做和尚,還請來大和尚茆溪森為他剃度。所以,一些文藝作品演繹,順治帝的兒子康熙帝去五台山尋父,說明順治帝出家去了五台山。既然順治帝已經出家做了和尚,那他的地宮裡面當然不會有他的屍骨,也不會有什麼值錢的寶貝,所以,孝陵地宮是個空券。空券當然沒有人去盜掘了。
[img]http://www.qulishi.com/UploadFile/2014424153616745.jpg[/img]
二是孝陵大碑樓上的文字起了作用。孝陵大碑樓裡面有一統石碑,上面用滿漢兩種文字記載著順治帝一生的豐功偉績。其中,在談到順治帝陵寢的時候,有這麼一句話:“皇考遺命,山陵不崇飾,不藏金玉寶器。”意思很明顯,說的是孝陵地宮裡面沒有什麼寶貝。當地的土匪是了解這一情況的。所以,盜陵的土匪看到這段碑文,就望而卻步了。
三是孝陵地宮是順治帝的衣冠塚。有人說,孝陵地宮不是空券,但是,順治帝根本沒有埋在地宮之中。地宮裡面埋葬的是順治帝的一把扇子和一雙鞋子。費半天勁,就為這兩件小東西,盜匪認為很不值得。
當然,孝陵並非一直很安全。我查閱了大量史料,發現孝陵其實也有過幾次險情。一次是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打進北京,衝進紫禁城,慈禧和光緒帝倉皇出逃。但是,八國聯軍豈能就此罷休,他們的部隊開進東陵,準備進行報復行動。在誓師大會上,侵略者決定先把順治帝的孝陵給燒毀,因為順治帝是入關第一帝,這裡有龍脈。但是,當他們舉火要燒孝陵的時候,突然狂風大作,暴雨傾盆,而且,這種天氣一連幾天,侵略者根本無法實施報復,只好撤出了陵區。
第二次是1945年。土匪王紹義、張盡忠等帶領人馬來盜掘孝陵。但是,他們用鎬刨不進去,用炸藥也炸不進去。最終,不得不放棄了盜掘行動。就是這樣,歷經磨難的孝陵地宮,終於沒有被人盜掘,成為清東陵所有陵寢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掘的陵寢。
許多年來,清東陵遭到了以孫殿英為首的軍閥、土匪們的一次次殘目忍睹的洗劫,入葬的五位皇帝中的康熙、乾隆、咸豐、同治等四位皇帝陵寢地宮連同皇后嬪妃的陵園全部遭到盜掘和毀壞,而順治皇帝的孝陵成為所有陵寢中唯一沒有遭到盜掘的陵墓。因為所有的盜掘者都知道,順治皇帝地宮中那把扇子和一雙鞋子是不值得一盜掘的。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順治帝駕崩之後,他的大棺材連同價值連城的珍寶在景山被火化,之後,順治帝的屍體就化為一壇骨灰。資料記載,順治帝的骨灰壇是一個青花的將軍罐,帶蓋,大肚,就像一個大肚子將軍。所以,孝陵地宮的寶床之上,安放著順治帝的這個骨灰壇子。順治帝的東邊,是康熙帝生母的骨灰壇子,西邊是順治帝寵妃董鄂妃的骨灰壇子。這三個年輕人最大的24歲,最小的只有22歲,是三個風華正茂的年輕人,並非傳說的空券。
順治皇帝之死
奸佞獻讒驚破鴛鴦夢
順治二年,江南名妓董小宛被洪承疇(早年由明降清,後成為南下清軍主帥)所強搶。洪氏本想自己霸占獨享,因董小宛誓死不從,才將她移花接木送入皇宮,成了順治皇帝的愛妃。
洪承疇恐董小宛於己不利,便向太后進言道:“昔睿王以荒淫於酒色,幾至國政荒墜,賴天地祖宗神靈,使之早世殞命……太后縱不念老臣之心,還不念太祖太宗創業之艱難乎?”
太后聽後勃然大怒,立召順治,令其將董小宛遣送出宮。順治帝一向惟母命是聽,不敢爭辯,只好含淚遵命。於是,孝莊皇太后將董氏逼居西山玉泉寺。不久董小宛失踪,順治帝悲痛欲絕,於是偷偷溜出紫禁城,直奔五台山,削髮入寺修行了。
捨棄皇位遁入空門後
順治臨出宮時,已將後事做了安排。並寫了一道上諭放置在御案上。諭詔中定玄燁為皇太子,持服27日後即帝位。此詔一傳,各王公大臣異常驚疑:昨日早朝上皇上身體還好好的,怎麼一夜之間就駕崩了?且遺詔中也沒有說明病因!縱然群臣有千般疑惑、萬種猜測,可是喪事還得照辦。不久,8歲新主玄燁登基,次年改元康熙。
當年,順治皇帝遁入空門後,在五台山絕頂處修了三間草房,終日念禪打坐。
[img]http://www.qulishi.com/UploadFile/2014424153810910.jpg[/img]
皇兒訪父五上五台山
幾十年後,康熙率部平息了葛爾丹叛亂。想起了五台山上的父皇,便有了前去看望的打算。
待一行人到五台山後,康熙將侍從留在山中,一個人走進清涼寺,再由一位老方丈領至山頂極峰處茅屋前,獨自進屋拜見父親。只見一白髮老僧,靜坐打禪,宛若枯人朽木。康熙忍不住雙膝跪倒老人身前,泣不成聲地說:“父皇,兒來了!”只見那老僧雙目微睜,復又閉攏,其態如初,不再理會。過了半響,不見老僧有何表示,康熙只好悄然退出茅屋。臨走時還叮囑老方丈不准聲張此事,以後要好生看待這位老僧,必有重賞。
康熙離開五台山後,關於順治出家在五台山的傳聞在社會上越傳越廣。康熙帝一生共巡幸五台山五次,方才不去,只是秘密派人將父皇生前使用的一把扇子、一雙鞋子帶回,埋入清東陵地宮,而順治皇帝本人壓根就沒有入葬陵寢。
2014-4-28 16:34
LiLily_Li
順治怎樣選擇清東陵這塊“萬年寶穴”?
清東陵是中國最後一個王朝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築,坐落在河北省遵化市境內。清東陵沿燕山餘脈而建,北以昌瑞山為後靠,南以金星山為照山,西側以黃花山為右弼,東側以鷹飛倒仰山為左輔,西側西大河與東邊馬蘭河東西夾流,擁護著這塊難得的風水寶地。清東陵建造有:順治皇帝的孝陵、康熙皇帝的景陵、乾隆皇帝的裕陵、咸豐皇帝的定陵、同治皇帝的惠陵,還有四座皇后陵和五座妃園寢。
清東陵的地址是順治皇帝確定的,那麼,順治皇帝為什麼會在河北遵化建造陵墓呢?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初夏,清軍將領多爾袞在明朝駐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的接引下,統帥八旗軍跨過山海關,大敗李自成農民軍,迅速 攻占北京。同年九月,年僅6歲的皇太極第九子福臨抵達北京,即皇帝位,正式頒詔天下,宣布清王朝對全國的統治,改年號為順治,並從這一年起稱為順治元年。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多爾袞在古北口外行獵時墜馬受傷,不久即死於喀喇城。已是14歲的順治皇帝終於擺脫了羈絆,開始親政。自從順治皇帝進了關,在北京立都坐殿後,他的母親孝莊皇太后和叔父多爾袞就派人四處選陵地,先後有兩批欽天監大臣和風水名師來過京東一帶,他們均看中了馬蘭峪這塊寶地,回京禀報皇帝后,順治帝非常高興,表示要親自前往審視。
[img]http://www.qulishi.com/UploadFile/2014424151945603.jpg[/img]
1651年,清順治八年的一天,清世祖福臨(順治)攜大臣、侍從來到遵化的馬蘭峪境內狩獵。此次順治皇帝的出行,名為狩獵,實際上卻肩負著一項重要的使命,它關係著未來大清王朝的江山基業——就是為自己,也為未來的大清帝王,選擇一塊“風水寶地”,建造一座皇家陵園,讓大清龍脈延續,一統江山萬年。
有野史記載,當順治一行人來到馬蘭峪鎮一帶鳳臺山時,順治來到一處高坡,登高遠眺,向南望,平川似毯,盡收眼底。朝北看,重巒如湧,萬綠無際。日照闊野,紫靄縹緲。真是山川壯美,景物天成。東、西兩向各有一泓碧水,波光粼粼,緩緩流淌,形似一個完美無缺的金甌。
順治帝不禁對周圍的環境發出由衷的讚嘆。他翻身下馬,在鳳臺嶺上選擇了一塊向陽之地,十分虔誠地向蒼天祈禱,隨後相度了一塊風水相宜的地勢,對左右的侍臣說道:“此山王氣蔥鬱,可為朕壽宮。”於是命隨行堪輿大臣和欽天監官員架起羅盤,按八卦方位,二十四山嚮,運用陰陽五行玄妙之機進行測算。所屬臣僚和術士們已窺到皇帝的心事,又感到此處確是王氣逼人,氣度非凡:昌瑞山以北為“後龍”,東側的鷹飛倒仰山為青龍;西側的黃花山為白虎;南部的形如覆鐘的金星山為照山;遠處的影壁山為案山;馬蘭河、西大河二水環繞彎曲流過,環抱有情。從上面看,清東陵是“山環水繞、負陰抱陽”的山水格局。青山環護,形成了拱衛、環抱、朝揖之勢,實為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於是,對順治說:“皇上聖明,深得搜地之竅,今觀之支法,見龍脈自太行而來,勢如巨浪,重岡疊嶂,茂草鬱林,實屬萬乘之葬也。再看那山勢如五魁站班,指峰拂手,文筆三峰,恍若金盞,形若銀瓶,恰似千葉蓮花,真乃上上吉地也!”於是,順治將手上佩戴的白玉扳指取下,揚下山坡,道:“落地之處定為穴。”於是群臣在扳指停落的地方打樁作記。後來,當真在這裡建起了清東陵的第一座陵寢,即順治皇帝的孝陵。
孝陵背靠昌瑞山主峰,左右兩翼為天然砂山,整座陵墓北高南低,順勢而布,節奏鮮明,氣勢雄偉。為了防止汛期山洪沖毀陵墓,孝陵在修建時不僅在建築之下打樁加固,而且修建了整套的排水系統。地上利用天然的傾斜地勢設置了排水明溝,使雨水排泄通暢。陵區之水通過明溝暗渠,全部匯集於隆恩門外的神路橋下,再由兩邊水道順勢排泄出去。可見孝陵風水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古代中國人選址的科學性和建築技術的高明。
[img]http://www.qulishi.com/UploadFile/2014424152059415.jpg[/img]
儘管順治帝選定了陵址,但由於當時清兵入關不久,基業方定,戰火頻仍,整個中國西部、南部、西南尚處於清兵與南明小朝廷以及各種武裝勢力的生死搏殺中。在這種形勢下,順治帝以國事為重,一直未建自己的陵寢,直到死後的康熙一朝,才將陵寢建成。落成後的清東陵從選址、設計,到佈局、結構都非常周密和講究,殿宇、陵墓錯落有致,主次分明,既體現了封建王朝森嚴的等級,又具備了科學性和藝術性。難道這一切都始於順治皇帝的那枚扳指嗎?這一疑問在康熙年間終於有了答案。據史料記載,康熙六年七月,也就是1688年7月。輔政大臣蘇克薩哈提出要去看守孝陵,康熙不明白他的意圖,於是派人去詢問。蘇克薩哈回答說:“世祖皇帝卜地時,蒙諭:'朕萬歲後,爾等大臣之墓亦葬陵寢近地為善。'我即叩謝:'若得此,幸甚!'蘇克薩哈又說:'卜閱陵地,非我一人侍從,曾有索尼、遏必隆,我等三人一齊叩謝。'”這段史料證明,清東陵這塊風水寶地確實是順治皇帝親自選定的。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5.0
© 2001-2006 Comsenz Inc.